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熱連軋鋼板及鋼帶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許偏差。
本標準適用于寶山鋼鐵股份公司生產的熱連軋鋼帶以及由鋼帶橫切成的鋼板及縱切成的縱切鋼帶,以下簡稱鋼板及鋼帶。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T 8170-1987 數值修約規則
3 術語和定義 3.1 酸洗表面
用鹽酸將熱軋鋼板及鋼帶上的氧化鐵皮清除后得到的表面。
4 分類和代號 4.1
按邊緣狀態分為 切邊 EC 不切邊 EM 4.2 按軋制精度分為 普通厚度精度 PT.A
較高厚度精度 PT.B 4.3 按表面處理方式分為 酸洗表面 非酸洗表面
如未說明表面處理方式時,是指非酸洗表面。 4.4 按產品類別分為 熱軋鋼帶(簡稱:鋼帶)
熱軋鋼板(簡稱:鋼板) 熱軋縱切鋼帶(簡稱:縱切鋼帶)
5 尺寸 5.1
鋼板及鋼帶的公稱尺寸范圍列于表1。 5.2 鋼板及鋼帶推薦的公稱尺寸 5.2.1
通常情況下,縱切鋼帶公稱寬度為表1所列范圍內按20mm倍數的任何尺寸。 5.2.2
通常情況下,鋼板和鋼帶的公稱寬度為表1所列范圍內按10mm倍數的任何尺寸。 5.2.3
通常情況下,鋼板的公稱長度為表1所列范圍內按100mm倍數的任何尺寸。 5.2.4
通常情況下,鋼板及鋼帶的公稱厚度可在表1所列范圍內按0.1mm倍數的任何尺寸。 5.2.5
根據需方要求,經供需雙方協商,可以供推薦公稱尺寸外的其它尺寸的鋼板及鋼帶。 表1 鋼板及鋼帶的公稱尺寸范圍
表面處理方式 |
產品類別 |
公稱厚度 mm |
公稱寬度 mm |
公稱鋼板長度或鋼卷內徑 mm |
非酸洗表面 |
鋼板 |
切邊
EC |
1.2~25.4
|
650~1850
|
2000~12000(鋼板長度)
|
不切邊 EM |
700~1900 |
鋼帶 |
切邊 EC |
1.2~12.7 |
650~1850 |
760(鋼卷內徑) |
不切邊 EM |
1.2~25.4 |
700~1900 |
縱切鋼帶 |
1.2~12.7 |
120~900 |
酸洗表面 |
鋼板 |
1.2~6.0 |
800~1850 |
1000~6000(鋼板長度) |
鋼帶 |
760或610(鋼卷內徑) |
| 6
尺寸允許偏差 6.1 對不切頭尾鋼帶,檢查尺寸時,兩端不考核的總長度 L的計算公式為: L
(m)=90/公稱厚度(mm) 但兩端最大總長度應不大于20m。 6.2 鋼板及鋼帶的厚度允許偏差應符合表2的規定。
6.3 鋼板和鋼帶的寬度允許偏差應符合表3的規定,縱切鋼帶的寬度允許偏差應符合表4的規定。 6.4
鋼板的長度允許偏差應符合表5的規定。
7 外形 7.1
對不切頭尾和不切邊的鋼帶,檢查鐮刀彎時,兩端不考核的總長度L 的計算公式為: L (m)=90/公稱厚度(mm)
但兩端最大總長度應不大于20m。 7.2鋼板的不平度允許值應符合表6的規定。
7.3鋼板及鋼帶的鐮刀彎允許值應符合相應表7和表8中的規定。 7.4鋼板的脫方度u應不超過鋼板實際寬度的1%。
7.5 鋼帶和縱切鋼帶應捆扎牢固,鋼卷一側的塔形允許值應符合表9的規定。 7.6 鋼卷內徑允許偏差應符合表10的規定。
表2 鋼板及鋼帶的厚度允許偏差 mm
公稱厚度 |
下 列 寬
度 時 的 厚 度 允 許
偏 差 |
≤1200 |
>1200~1500 |
>1500~1800 |
>1800 |
普通精度 PT.A |
較高精度 PT.B |
普通精度 PT.A |
較高精度 PT.B |
普通精度 PT.A |
較高精度 PT.B |
普通精度 PT.A |
較高精度 PT.B |
≤1.50 |
±0.15 |
±0.13 |
±0.17 |
±0.14 |
- |
- |
― |
- |
>1.50~2.00 |
±0.17 |
±0.14 |
±0.19 |
±0.15 |
±0.20 |
±0.17 |
- |
- |
>2.00~2.50 |
±0.18 |
±0.15 |
±0.20 |
±0.17 |
±0.21 |
±0.18 |
±0.23 |
±0.19 |
>2.50~3.00 |
±0.20 |
±0.17 |
±0.21 |
±0.18 |
±0.22 |
±0.19 |
±0.24 |
±0.20 |
>3.00~4.00 |
±0.22 |
±0.19 |
±0.24 |
±0.20 |
±0.26 |
±0.21 |
±0.28 |
±0.22 |
>4.00~5.00 |
+0.20 -0.40 |
±0.21 |
+0.20 -0.45 |
±0.23 |
+0.25 -0.50 |
±0.24 |
+0.30 -0.45 |
±0.25 |
>5.00~6.00 |
+0.20 -0.45 |
±0.24 |
+0.20 -0.50 |
±0.25 |
+0.25 -0.55 |
±0.26 |
+0.30 -0.55 |
±0.30 |
>6.00~8.00 |
+0.20 -0.50 |
±0.28 |
+0.20 -0.55 |
±0.30 |
+0.25 -0.60 |
±0.31 |
+0.30 -0.60 |
±0.35 |
>8.00~10.00 |
+0.20 -0.55 |
±0.32 |
+0.20 -0.60 |
±0.33 |
+0.25 -0.65 |
±0.34 |
+0.30 -0.65 |
±0.40 |
>10.00~12.50 |
+0.20 -0.60 |
±0.35 |
+0.20 -0.65 |
±0.36 |
+0.25 -0.70 |
±0.37 |
+0.30 -0.75 |
±0.43 |
>12.50~15.00 |
+0.20 -0.65 |
±0.37 |
+0.20 -0.70 |
±0.38 |
+0.30 -0.75 |
±0.40 |
+0.35 -0.75 |
±0.46 |
>15.00~25.40 |
+0.20 -0.70 |
±0.40 |
+0.20 -0.70 |
±0.42 |
+0.35 -0.75 |
±0.44 |
+0.40 -0.75 |
±0.50 |
| 表3 鋼板和鋼帶的寬度允許偏差 mm
公稱寬度 |
不切邊鋼板和鋼帶 寬度允許偏差
|
切邊鋼板和鋼帶 寬度允許偏差 |
公稱厚度<10.0 |
公稱厚度≥10.0 |
650~1200 |
+20 0 |
+3 0 |
+4 0 |
>1200~1500 |
+20 0 |
+5 0 |
+6 0 |
>1500 |
+20 0 |
+6 0 |
+6 0 |
| 表4 縱切鋼帶的寬度允許偏差 mm
公稱寬度 |
在下列 厚度時 的寬度 允許偏 差 |
≤4.0 |
>4.0~8.0 |
>8.0 |
120~≤160 |
+1 0 |
+2 0 |
+2 0 |
>160~250 |
+1 0 |
+2 0 |
+3 0 |
>250~600 |
+2 0 |
+2 0 |
+3 0 |
>600~900 |
+2 0 |
+3 0 |
+4 0 |
| 表5 鋼板的長度允許偏差 mm
公稱長度 |
長度允許偏差 |
2000~<8000 |
+0.005×公稱長度 0 |
≥8000 |
+40 0 |
| 表6 鋼板的不平度允許值 mm
公稱厚 度 |
下 列 寬 度
時 的 不 平 度 允 許
值a,b,c |
≤1200 |
>1200~1500 |
>1500
|
≤2.0 |
≤18 |
≤20 |
≤25 |
>2.0~25.4 |
≤15 |
≤18 |
≤23 |
a
以上不平度允許值僅適用于鋼板,不適用于鋼帶。 b
如用戶對平坦度有加嚴要求,供需雙方需協商并在合同中注明。 c
如用戶對鋼帶有平坦度要求,在用戶開卷設備保證質量的前提下,供需雙方可以協商并在合同中注明。
|
| 表7 鋼板的鐮刀彎允許值 mm
公稱長 度 |
鐮刀彎 允許值 |
測量長 度 |
切邊 |
不切邊 |
<5000 |
≤15 |
≤20 |
實際長度 |
≥5000 |
≤15 |
≤20 |
5000 |
| 表8 鋼帶和縱切鋼帶的鐮刀彎允許值 mm
公稱寬 度 |
鐮刀彎 允許值 |
測量長 度 |
切邊 |
不切邊 |
<600 |
≤15 |
- |
5000 |
≥600 |
≤15 |
≤20 |
5000 |
| 表9 鋼卷的塔形允許值 mm
公稱寬 度 |
塔形允許值 |
切邊 |
不切邊 |
≤1000 |
≤20 |
≤45 |
>1000 |
≤30 |
≤60 |
| 表10 鋼卷內徑允許偏差 mm
公稱鋼 卷內徑 |
允許偏差 |
760 |
+20 -70 |
610 |
+20 -50 |
| 8
尺寸及外形測量 8.1 厚度的測量
切邊鋼板及鋼帶距側邊不小于25mm的任意點,不切邊鋼板及鋼帶距側邊不小于40mm的任意點。 8.2 鋼板不平度的測量
將鋼板自由放在平臺上,除鋼板本身重量外,不施加任何壓力,測量鋼板下表面與水平面之間的最大距離,如圖1所示。
8.3鐮刀彎的測量
鋼板或鋼帶側邊與連接測量部分兩端點的直線之間的最大距離。它在產品呈凹形的一側測量,如圖2所示。對于長度小于5000mm的鋼板,鋼板的測量長度為實際長度;對于長度≥5000mm的鋼板,鋼板的測量長度為5000mm。
8.4 脫方度u的測量 鋼板的寬度在軋制方向邊部的垂直投影長度(如圖3所示),或者是鋼板對角線之差的二分之一。
9 重量 鋼板按理論或實際重量交貨,理論重量計算方法見附錄A(規范性附錄),鋼帶按實際重量交貨。
10 數值修約方法按GB/T 8170的規定。
附錄A
(規范性附錄) 理論計重時的重量計算方法 A.1 鋼板理論計重時,其尺寸均采用公稱尺寸值。
A.2 鋼板理論計重時的重量計算方法按表A.1的規定。 表 A.1
計算順 序 |
計算方 法 |
結果修 約 |
基本重量kg/(mm. m2) |
7.85(厚度1mm,面積1m2的重量) |
― |
單位重量kg/ m2 |
基本重量kg/(mm. m2)×厚度(mm) |
修約至四位有效數字 |
鋼板面積 m2 |
寬度(m)×長度(m) |
修約至四位有效數字 |
1塊板重量 kg |
單位重量(kg/ m2
)×鋼板面積(m2 ) |
修約至三位有效數字 |
1捆重量 kg |
1塊板重量(kg)×同規格的1捆鋼板塊數 |
修約至kg的整數位 |
總重量 kg |
各捆重量之和 |
― |
| 附加說明: 本標準與DIN EN
10051:1991+A1:1997和ISO 10160:2000的一致性程度為非等效。 本標準代替Q/BQB
301-1999。 本標準與Q/BQB301-1999相比主要變化如下: ——
增加了表面處理方式即“酸洗表面”和“非酸洗表面”; —— 增加了“酸洗表面”的定義和公稱尺寸范圍; ——
刪除了訂貨所需信息; —— 增加了鋼卷內徑為610mm的內徑允許偏差; ——
將公稱厚度<10mm的切邊鋼板及鋼帶的寬度允許偏差按ISO16160和EN10051標準修改。 本標準的附錄為規范性附錄。
本標準由常州精密鋼管博客網制造管理部提出。 本標準由常州精密鋼管博客網制造管理部起草。 本標準起草人
黃錦花。 本標準于1989年首次發布,1994第一次修訂,1999第二次修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