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永鋼集團建廠35周年。35年時間,永鋼從一個不知名的小軋鋼廠成長為千萬噸級、全國最大的村辦鋼鐵企業,幾乎濃縮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鋼鐵企業發展的全部歷程,是永鋼守初心、擔使命的發展歷程。永鋼的巨變是如何發生的?從本期開始,本報推出永鋼集團35周年系列報道,重點總結其發展歷程的主要特點和綠色發展、轉型升級的做法、經驗,為時下鋼鐵企業探索高質量發展之路提供借鑒和啟迪。10月31日,永鋼集團在迎來35周年之際,確立了“三年內達成千億元營收、百億元利稅”的奮斗目標。這意味著3年內要增加近400億元營業收入(2021年營業收入為620億元)。而35年前,永鋼還是投資30萬元起家的軋鋼小作坊。目前,永鋼是全國最大的村辦鋼鐵企業,是一家集燒結、煉鐵、煉鋼、軋鋼、產品深加工為一體,建設、金融、物流、農旅等多元產業適度發展的聯合型鋼鐵企業,年產鋼能力900萬噸,員工1萬余人。“永鋼能取得如今的成績,完全得益于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得益于上級黨委和政府的正確領導,得益于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指導,更是永鋼人自強不息、團結拼搏、實干爭先、不斷攀登、一步一個腳印頑強奮斗的結果。”日前,永鋼集團董事局主席吳耀芳在接受《中國冶金報》記者采訪時說。永鋼作為全國最大的村辦企業,無論是在發展方向還是搶抓機遇方面都有其獨特的認識和見解。“永鋼每一次跨越發展,都是解放思想、搶抓機遇的結果。”吳耀芳認為。2002年,受亞洲金融危機后續影響,市場上的鋼坯比鋼材還要貴,永鋼作為單一軋鋼企業的原料瓶頸問題逐漸凸顯,發展陷入了生死存亡的邊緣。這時候,永鋼審時度勢,轉變思路,決定上馬煉鋼項目,化危為機。“當時,永鋼其實并不具備建設煉鋼項目的必要條件,資金、技術、人才、土地等各方面的資源都嚴重缺乏,幾乎是在一張白紙上畫畫,但永鋼最終建成了煉鋼項目,打通了鋼鐵生產的全流程,搭乘上了鋼鐵行業黃金十年的發展快車。”吳耀芳介紹。抓住機遇還需要審時度勢,及時轉向。2007年,永鋼為了解決原料問題,在遼寧北票投資開礦、建設球團廠,累計投入3億元。第二年,受金融危機影響,企業出現了虧損。此時此刻,永鋼班子成員果斷決定將在北票的資產全部贈送給當地政府,把戰線、人員和精力徹底收回來,并向蘇州和張家港市委、市政府主動請纓,提出“一年一個樣,三年再建一個新永鋼”的目標,加快煉鋼三廠、線材五廠等項目建設。經過努力,永鋼的產能從400萬噸提升到900萬噸。“在這一輪建設過程中,永鋼正好趕上了國家‘4萬億元投資計劃’和十大產業振興調整規劃的陸續實施,也抓住了發展機遇,積蓄了規模和競爭實力。”吳耀芳說。抓住機遇更要緊跟時代,引領時代,贏得先機。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永鋼深刻領會國家的政策精神,迅速做出調整,加快建設綠色工廠。2013年,永鋼組織多批人員去德國巴登鋼廠學習,廣泛動員、統一思想,集中精力建設綠色工廠,并啟動了2號450燒結項目建設。“事實證明,永鋼的思路決策是正確的。黨的十九大以后,黨和國家推出《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我們在前面就啟動了相關工作,有效把握住了發展的主動權,贏得了政策先機。”吳耀芳表示。此外,在裝配式建筑產業、LNG(液化天然氣)項目和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等發展浪潮中,永鋼都站在了潮頭。“面對‘十四五’,永鋼前瞻謀劃、深入研究,力求站高望遠、廣泛參與,做到高點定位、趕超進位。”吳耀芳強調。一家村辦企業,而鋼鐵又是人才密集型產業,永鋼如何“筑巢引鳳”、創新發展呢?“人才為本是永鋼高效、快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員工是企業創造價值的主體。在35年的發展歷程中,永鋼秉承‘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吸引人、用好人、留住人,與員工同呼吸、共命運,實現共同發展。”吳耀芳指出。“永鋼與員工構建了事業、價值、利益共同體關系,讓員工的價值創造動能充分釋放,實現與企業的共同發展。”永鋼集團董事局副主席、常務副總裁吳惠芳介紹。永鋼實施“股份社會化”,按照級別給予干部不同比例的認股權,讓員工共享企業發展成果,堅持“人在股在、人走股退”原則,保持股份分配流動性,讓企業發展成果更廣泛惠及企業的中堅力量。“股份社會化,把骨干、人才變成企業利益共同體,每年都有可觀的分紅,激發了積極性和創造性。”吳惠芳指出。在人才機制上,永鋼建立了一套“能者上、庸者讓、劣者退”的靈活用人機制,用人不拘一格,讓具備才能的人在企業有用武之地。初辦軋鋼廠時,永鋼聘請“星期天工程師”,讓懂設備、有技術的軋鋼技術人員利用周末、節假日等業余時間進廠指導工作,幫助軋鋼廠走上正軌。永鋼還與高端人才合伙成立公司,允許合伙人在公司股權結構中占大比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支持他們干事創業,這讓永鋼布局的一些產業逐步發展壯大。”吳惠芳介紹。既要引進人才,更要培養人才。在人才培養上,永鋼也不斷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9月12日,永鋼與張家港中等專業學校(簡稱張中專)現代學徒制啟動暨永鋼企業學院掛牌儀式在張中專舉行。這是永鋼校企合作,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機制的又一探索。自2021年9月開始,經過張家港市教育局、永鋼、張家港中等專業學校、德國巴登鋼廠設備制造與培訓中心四方多次合作研討、實地考察,永鋼與張中專確立現代學徒制的育人模式,共建永鋼企業學院。“既要自己培養,也要與社會合作培養。通過這種模式,雙方將共同培養專業理論扎實、專業技能過硬、發展后勁充足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吳惠芳表示,校企雙方將按照“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的人才培養思路,建立定崗定量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關心人,愛護人,感情留人是永鋼持之以恒的理念。上世紀90年代,永鋼征用土地,興建了企業第一批人才房——永鋼小區。2013年,為切實改善員工居住、生活條件,企業投資6億多元建設頤和公寓,于去年順利實施搬遷。其間,雖然企業資金緊張,但是公寓建設一直沒有停工。“之所以投入巨資為員工‘筑巢’,是因為企業堅持人才為本,珍惜人才資源,設身處地地為員工著想。只有把員工的小家安定了,才能把員工的力量融匯到企業這個大家。”吳惠芳認為。多年來,永鋼管理層始終秉持“員工無小事”的態度,堅持把員工的切身利益放在心頭,與員工情感相通,平等相待。每逢春節等重大節假日,公司領導都深入一線慰問留守員工。開辦暑期托管班,照看好職工子女,讓大家可以安心上班。另外員工有就醫、大病救助、子女上學需求的,永鋼都盡量給予幫助。員工有困難,永鋼就想辦法解決,讓員工少一些后顧之憂。“只有善待員工,員工才能安心工作,生產出好的產品,企業也才能蒸蒸日上。”吳惠芳指出。“創新是永鋼高效、快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35年來,永鋼干部、職工秉承創新是企業發展第一動力的信條,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敢破敢立、敢闖敢試,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創新驅動能力不斷增強。”永鋼黨委書記、總裁吳毅介紹。2002年,永鋼創始人吳棟材產生了上馬煉鋼項目的念頭。但想法一提出,就引來眾多反對聲。吳棟材召集公司所有干部開會,他在會上說道:“現在的形勢不容我們樂觀,想繼續過安穩日子是不可能的。上煉鋼是找死,不上煉鋼就是等死。與其等死,不如放手一搏,沖出一條‘血路’來。”“我是農民,現在農民要煉鋼了,一點錯誤不犯不現實。在座的各位很多是技術人員,你們只管放心大膽去做,錯了由我這個農民來負責,不要你們負責。”吳棟材的這番話給所有人都吃了顆“定心丸”。從那一刻起,沒有人再去討論項目的可行性了,而是將全部心思都放在了項目建設上。從2002年8月16日項目奠基,至2003年7月26日順利產出第一塊鋼坯,僅僅歷時341天,永鋼就完成了百萬噸煉鋼工程建設。1995年,永鋼在國內率先實現螺紋鋼軋制“一火成材”;大膽應用國內首創的雙機架線材減定徑機組成套技術,成為行業內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等等。“敢于創新,善于創新,形成創新氛圍,是永鋼人血液里流淌的文化,是從老書記吳棟材一代就形成并一直保持的。”吳毅認為。永鋼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借智借力,讓企業創新成果不斷迸發,發展質量不斷提升。1984年建廠之后,老書記吳棟材犯了難:一個鋼廠,光有一個廠長和一幫工人是不行的,必須有管理人員和資金。可在永聯村,別說管理人員,小學畢業的人都屈指可數,上哪去找懂管理的人呢?而資金,又一直是永聯村的缺口。為解決人才和資金問題,吳棟材想到了南豐鎮供銷社。“借錢借人。鋼廠剛辦起來,缺少流動資金和懂管理的人,現在是發展的關鍵時期,我想從供銷社借一筆錢,再調幾個人到廠里去。”吳棟材對當時的供銷社主任說。供銷社主任同意調一批供銷員過去,還出30萬元入股。就這樣,南豐供銷社19名供銷員成為永聯鋼廠第一批管理員。此后,“星期天工程師”、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等有效的形式,成為永鋼發展的創新智力來源。現在的永鋼,設立創新獎,激勵員工開動腦筋,爭先創新創優,永鋼成為各項事業創新的“孵化場”。“多年來,永鋼加大科研投入,先后組建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級技術中心、國家級實驗室等科研創新載體,員工智慧得到了有效集合利用,企業成為了科技創新的培育基地。”吳毅介紹。“在產業發展、客戶合作、人才引進方面,永鋼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利’,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推動企業發展。”對于未來的發展,吳耀芳強調。
(本平臺"常州精密鋼管博客網"的部分圖文來自網絡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技術信息。我們尊重原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出處望請諒解,敬請聯系主編微信號:steel_tube,進行刪除或付稿費,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