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前10位鋼鐵企業產業集中度能達到60%,未來跟鐵礦石巨頭談判時,就能增強我們的談判能力。”1月5日,國內一家鋼鐵企業高管對《證券日報》記者說,此輪鐵礦石價格上漲已偏離了需求的基本面,有炒作的成分,目前短期看鐵礦石價格還是偏高。
鐵礦石價格持續上漲之下,近日,工信部發布《關于推動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力爭到2025年, 鋼鐵工業基本形成產業布局合理、技術裝備先進、質量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全球競爭力強、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發展格局。要打造若干家世界超大型鋼鐵企業集 團以及專業化一流企業,力爭前5位鋼鐵企業產業集中度達到40%,前10位鋼鐵企業產業集中度達到60%。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 到,2023年12月以來,鐵礦石普氏指數連續大幅上漲,并在2023年12月21日達到176.9美元/噸的峰值,較2023年內最低點79.8美元 /噸上漲121.7%。截至2024年1月5日,鐵礦石普氏指數為167.15美元/噸,當日漲幅1.61%。
存在資源短板
超80%鐵礦石依賴進口
“即使目前鐵礦石供應偏緊,全球鋼企復工復產率在提升,需求提升帶來供需緊張,但鐵礦石價格在短期內這么大的漲幅,是偏離了基本面的,存在一定的資本炒作。”談及此輪鐵礦石價格上漲,蘭格鋼鐵研究中心主任王國清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王國清告訴《證券日報》記者,要預防這種情況就需要提升資源保障能力。目前我國鐵礦石的對外依存度超過了80%,主要依賴進口,鐵礦石定價權掌握在國外 四大巨頭手中。在鐵礦石資源方面,我國確實存在短板,國產礦品質較差,整體不具有優勢。但作為核心資源,仍然需要把短板補上來,在關鍵時刻才能穩定市場, 對市場起到補充作用。
《指導意見》中指出,在資源保障方面,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鐵、錳、鉻等礦石資源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其中鐵 金屬國內自給率達到45%以上,國內年產廢鋼資源量達到3億噸,打造1-2個具有全球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海外權益鐵礦山,海外權益鐵礦占進口礦比重超過 20%。
具體來看,包括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穩定可靠的原料供應基地,為我國鋼鐵工業持續健 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同時,鼓勵鋼鐵、交通、能源、金融等領域的優勢企業組成聯合體,加快推動西非、西澳等境外特大型鐵礦項目建設,加強與俄羅斯、緬甸、 哈薩克斯坦、蒙古等鄰國鐵礦石資源合作。推進東南亞、中亞、非洲等合金及合金礦資源開發和利用,盡快形成有效供給能力。推進鐵礦石聯合采購,增強鐵礦石定 價話語權,研究建立更加公開、公正、透明的鐵礦石定價體系等。
“我國在進口鐵礦石方面面臨話語權缺失的問題,我國鋼企多是分散采購,在與四大礦山巨頭采購時議價能力較弱,需要提升產業集中度。此外,我們要不斷培育海外的權益礦,通過投資或合資開礦,這樣在定價權或資源保障方面有利于我國鋼企。”王國清表示。
前述鋼企內部人士也對《證券日報》記者說,我國鐵礦石的需求量較大,而國內礦山開采成本高,品位也低,中國對國外鐵礦石的資源依存度在80%-85%之 間。而鐵礦石四大巨頭資源高度集中,資源掌控能力強,在資源供應方面掌握著定價權。如果我國前10位鋼鐵企業產業集中度能達到60%,未來跟鐵礦石巨頭談 判時,就能增強我們的談判能力。
該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我國鋼企擁有的海外礦山權益礦比例仍然偏少,鋼企的海外布局仍然不夠。“歐美一些 國家,比如巴西、澳大利亞,以及印度等國的礦山很難進去,他們出于政治或者商業上的考慮,不愿意中國鋼企入股。目前鋼企獲得海外權益礦的成本較高,中國鋼 企仍然需要努力,找好合作伙伴,看好機會。”該人士表示。
鋼鐵企業兼并重組數量
將大幅提升
王國清告訴記者,鋼鐵行業一直在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十三五”末期,鋼鐵行業兼并重組已開局,到“十四五”時期,鋼鐵業兼并重組的規模和數量一定 會大幅提升。“根據我們的測算,2024年鋼鐵業的集中度大約在36.6%。從行業來說,如果長期集中度比較散,行業容易出現無序競爭,在鐵礦石進口方面 也容易面臨話語權的缺失問題。此外,目前單純靠企業自身增加產能的方式來達到規模化已經很難,需要依靠兼并重組的方式把企業的規模效應突出出來。”王國清 表示。
2023年,以中國寶武集團為代表的鋼鐵企業推進大規模的兼并重組,寶武集團成為太鋼股東、正式入主重鋼、出資持有西藏礦業股權等,打造億噸鋼鐵集團;敬業集團正式接管廣東泰都鋼鐵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建龍集團托管經營海威鋼鐵、投資10.4億元重整哈軸集團3家公司等。
在前述鋼鐵企業業內人士看來,鋼鐵企業的兼并重組有利于提升行業的集中度,但實施時應既要有政策引導,又要有市場化的原則。“目前來看,國有企業中,除了寶武鋼鐵影響力較大,其他國有鋼企動作不多。這其中涉及到跨省整合、以及民企與國企之間的利益博弈。”
王國清也認為,鋼鐵企業之間的兼并重組不能是簡單的“拉郎配”,而應該是企業間的優勢互補,發揮協同效應,各個環節要發揮出更大的資源聚集,優化配置、高效運營的作用。(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