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再次下調世界經濟預計增速。歐債危機影響不斷深化,美國經濟復蘇乏力,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經濟下行壓力,對正在轉型的中國經濟,形成了一種倒逼機制。
倒逼機制,“逼”出了什么?
主動調,方能贏得主動權
年初以來,外貿企業深感市場寒意。
據海關統計,上半年,全省進出口總額150.8億美元,同比下降1.3%。船舶、鋼材、汽車及零部件等大宗商品的出口訂單下降。成本控制難、風險規避難、市場開拓難、招工難、融資難,重重壓力涌向外貿企業。
面對壓力,一批企業迎難而上,調結構、增品種、抓技改、拓市場。
上半年全省鋼材出口量減少了10萬噸,出口總額反而增加12.8%,為什么?
原因在于,通過轉型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在市場鋼材價格下滑的大背景下,我省鋼材出口均價卻由去年的每噸640美元提高到目前的794美元。
比如新冶鋼,成功研發生產出新型深海石油用管“抗腐蝕無縫鋼管13Cr”,打破了國外少數企業的壟斷;研發出航天用高強度無縫鋼管,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轉型升級驅動下,新冶鋼、耀星國際等我省出口前20位的出口大戶,上半年出口額增幅最低的也達118%,給全省帶來3.9億美元的增量。
一批農產品加工企業,在危機中轉型升級。今年6月,潛江華山水產年處理10萬噸廢棄蝦殼項目投產,可年產甲殼素等高附加值產品7500噸,年加工水產品6萬噸,新增銷售收入30億元。
食用菌出口退稅政策取消后,湖北炎帝農業多方籌措資金新上恒溫栽培食用菌項目,今年出口預計可達2500萬美元,比上年增加2.6倍。
歷史上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是經濟結構的重新洗牌。 誰能在新一輪洗牌中,著力創新,實現產業、產品的升級,誰就能站穩腳跟,化危為機,贏得競爭先機。
外需低迷,恰是調整契機。
加力度,借機補齊短板
省經信委分析,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我省受影響的主要是出口型產業,而現在的影響則是全方位的。
我國GDP增幅連續8個季度放緩,國內經濟進入新一輪調整期。作為內陸省份的湖北,一批在擴內需政策中受惠的優勢產業,此次在寒潮中受挫。汽車、鋼鐵、造船、家電等9個行業,增速不足10%,石油加工業虧損嚴重,前期增長較快的食品、建材、化工等產業增速也開始放緩。
17日召開的全省工業經濟形勢分析會指出:我省優勢產業能否繼續占領制高點,取決于結構調整的力度。
欣慰的是,我省產業結構調整的成效開始顯現,短板漸漸得到彌補:“輕重”腳步更協調輕工業增長20.2%,快于重工業6個百分點;
消費拉動更明顯由食品、紡織、醫藥等產業拉動的消費品工業增長21.1%,分別比原材料工業和裝備制造業快5.8%和9.7%;
民營企業活力更強非公有工業產值增長25.2%,快于全省工業產值增幅6.1%;
產業科技含量更高高新產業增長19.4%,快于工業增速3.8個百分點。
得益于調整步伐的加快,全省工業經濟在低位盤整后,由一季度的“穩中趨緩”,演進到目前的“緩中趨穩”。
積極轉,為應急更為謀遠
整體來看,我省經濟面臨的壓力依然很大。
2009年一季度金融危機影響最嚴重時,我省工業企業虧損面只有0.2%,眼下卻已上升到13.3%;上半年,工業銷售同比增長18.5%,低于產值增速0.6%,銷售率同比下降0.5%;消費熱點明顯降溫,基礎設施建設放緩,企業訂單不足,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日益趨緊……
要解決長期發展結構不平衡、產業層次不高、產品技術含量低等結構性矛盾,湖北任重道遠。
走訪專家學者、政府部門,大家紛紛建言:如果說,目前銀根放松、審批放寬、投資加速等國家政策的“微調”,一定程度上可解燃眉之急,那么要解決根本矛盾,必須靠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
省委財經辦(農辦)副主任梁亞莉建議,在下行壓力下,湖北的產業增長結構調整當突出三大重點:全力發展新興產業,努力在優勢領域和關鍵技術上率先突破,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加速一批具有成長性的重工業升級,在當前產能普遍過剩的形勢下,盯住國內空白的高端領域,在更高水平上擴張;加大縣域經濟發展比重,充分發揮市場優勢和資源優勢,大力推進農副產品加工業發展。
著名經濟學家夏振坤指出,湖北應盡快從高投資、高消耗、高外向和低保障的增長模式,轉向創新與投資協調、環境與消耗協調、民生與發展協調、內需與外需協調的發展方式,以應對當前國內外經濟格局的深刻調整。“能在這一方面率先突破的地區,就一定能率先制勝,這是應急,更是謀遠。”
積極主動地調結構、轉方式,既是市場倒逼機制的必然結果,更是實現今后更好更快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