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石油、天然氣產業快速發展,對石油、天然氣用鋼管的需求量不斷擴大,促使我國的鋼管生產技術和裝備快速提升,一批用于石油、天然氣的高性能、高質量、高附加值鋼管開發成功。目前我國已有7套三輥連軋管生產線建成投產,另有10套正在建設之中。加之4套先進的臥式擠壓管生產線、2套世界最大壓力立式擠壓管生產線、世界最大口徑三輥軋管生產線、最大口徑周期軋管生產線的建設,以及4套核電U形管生產線的建設,我國擁有世界上所有最先進的連軋管技術,如三輥連軋管機、MINI―MPM技術、軋輥全液壓壓下技術等,使得我國無縫鋼管整體裝備水平得到極大提升。
日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布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明確鋼鐵行業的結構調整方向,確定了一批鼓勵類、限制類和淘汰類的鋼鐵產品、技術和裝備。其中,先進壓水堆核電管、百萬千瓦火電鍋爐管、耐蝕耐壓耐溫油井管、耐腐蝕航空管、高耐腐蝕化工管等高端鋼管被列入鼓勵類產品,要求加大這些鋼管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力度,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
這些年,國內不少鋼鐵企業建立油井管產品系列生產線,能夠生產深井超深井用超高強度石油套管、稠油熱采油井管、耐腐蝕油井管、非API鉆桿,以及具有高連接強度和高密封性能的特殊扣等系列產品。還能生產A25、A、B、X42-X80等無縫鋼管,X65鋼級管線管已成功應用于海底管線。高壓鍋爐管、核電站用管等能源用管,國產化率逐年提高,超臨界或超超臨界機組所需的高壓鍋爐管T92、T23、Super304H等品種已能批量供貨,大直徑高強度拖車氣瓶管實現國產化,核電站用二級和三級換熱器管已能夠生產,蒸發器用U形管在試生產中。
此外,我國鋼管生產線裝備技術不均衡,絕大多數生產線產品質量差、能耗高,屬待被淘汰之列。目前,我國有多達230多套中小型軋管生產線仍采用軋坯或鍛坯等作為坯料,且絕大多數是以冷加工出成品。這些生產線普遍存在技術裝備水平低、產品質量不高、布局分散、成材率低、能耗高、環保差等問題,面臨被淘汰。這些生產線的產能約為900萬噸/年,占全部無縫鋼管生產能力的29.9%,而數量占比為65.9%。
盡管如此,我國的高端鋼管依然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主要存在的問題如下:高附加值的專用管生產能力尚不足、競爭力弱;高鋼級油井管和高壓鍋爐管不能完全滿足用戶的需求;小口徑無縫管(<ф140mm)生產裝備還較落后,30%~40%的產品仍采用落后的自動軋管機穿孔冷拔工藝生產,能耗高、污染大;大規格(ф273mm~ф426mm)無縫管生產能力尚有一定缺口。
在無縫鋼管裝備方面,我國雖然建設了數十條先進的無縫鋼管生產線,但落后的產能并沒有被淘汰,有些地區仍在建設落后的穿孔冷拔生產線。這些年,我國專用無縫鋼管產量的比重不斷上升,2008年達到50%以上,但部分高端產品在品種、數量和質量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尚有差距,仍依賴進口。可以說,我國無縫鋼管產品結構盡管有了較大改善,但仍落后于裝備建設的發展水平。
因此,我國的鋼管產業亟須進行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改變無縫鋼管產能過剩、供大于求的局面。統計顯示,我國現有無縫鋼管產能3000萬噸以上,產能過剩約800萬噸。為此,鋼管產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轉變:淘汰落后產能,開發國內市場急需的高端鋼管,加大高性能、高質量、升級換代鋼材產品技術開發與應用的力度;大力研發油氣輸送高性能管線鋼,發展高端油井管、達到IRP標準的SS―120和更高強度抗硫鉆桿、高強度低溫鉆桿、非鋼質鉆桿、V155和更高鋼級高韌性套管、膨脹套管(HFW)、連續管(HFW)、高性能特殊螺紋接頭等產品;開發適合高寒、深海、沙漠、地震和地質災害等惡劣環境下的長距離、高壓、大流量輸氣管道用鋼管、高性能油氣輸送管,以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
業內人士指出,我國鋼管行業要在節能減排、結構調整上苦練內功,利用市場倒逼機制,及時調整生產經營策略,堅持正確的產品方向,密切貼合市場,大力降低成本,從而實現企業發展與市場變化的與時俱進,走轉方式、調結構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