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三份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研究報告發布。
3月18日,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舉辦中國碳達峰碳中和成果發布暨研討會,發布了《中國2030年前碳達峰研究報告》、《中國2060年前碳中和研究報告》,以及《中國2030年能源電力發展規劃研究及2060年展望》。
這三份報告提出了以特高壓電網引領中國能源互聯網建設,并實施“兩個替代”、“雙主導”、“雙脫鉤”的系統減排路徑與方案。
“兩個替代”指加快推進能源開發清潔替代和能源消費電能替代;“雙主導”指的是實現能源生產清潔主導、能源使用電能主導;“雙脫鉤”指的是能源電力發展與碳脫鉤、經濟社會發展與碳排放脫鉤。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謝振華在會上表示,化石能源使用產生的二氧化碳占溫室氣體總量70%以上,是碳排放問題的根源。要實現雙碳目標,最重要的任務是實現能源體系的低碳轉型。
雙碳目標指的是,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主席、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理事長劉振亞在研討會上表示,依托特高壓構建中國能源互聯網,對實現雙碳目標具有全局性作用。
劉振亞認為,中國能源互聯網實質是“智能電網+特高壓電網+清潔能源”。其中,智能電網是基礎,特高壓電網是關鍵,清潔能源是根本。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下稱國家電網)副總經理張智剛提出,中國88%的碳排放來自能源系統,大力壓減碳排放是能源行業義不容辭的責任。
張智剛表示,電力是能源轉型的關鍵領域,推動雙碳目標,關鍵在于把非化石能源轉化為電能使用,“電氣化是提高能效、降低排放的重要途徑”。
《中國2060年前碳中和研究報告》指出,碳中和實現路徑分為三個步驟,按照盡早達峰、快速減排、全面中和三個階段有序實施。
2030年之前,為盡早達峰階段。這段時間以化石能源總量控制為核心,實現2028年左右全社會碳達峰,峰值控制在109億噸左右。
2030-2050年為快速減排階段,全面建成中國能源互聯網為關鍵,2050年前電力系統實現近零排放。
2050-2060年為全面中和階段,以深度脫碳和碳捕集、增加林業碳匯為重點,能源和電力生產進入負碳階段。
該報告顯示,中國能源系統轉型難度大,“一煤獨大”嚴重制約了減排進程。
2024年,煤炭占中國能源消費的58%,占全國二氧化碳總排放的80%;煤電裝機高達10.4億千瓦,占全球煤電總裝機的50%。
這要求中國嚴控新增煤電,淘汰落后產能。
該報告提出,2023年后,中國煤炭消費總量將穩定在28億噸左右;煤電總量控制在2025年達峰,峰值為11億千瓦,到2030年下降至10.5億千瓦,到2050年下降至3億千瓦左右,2060年煤電裝機全部退出。
《中國2030年能源電力發展規劃研究及2060年展望》報告顯示,清潔能源裝機將成為主導電源,裝機占比超過90%。
該報告預計,2025年中國電源總裝機達到29.5億千瓦,其中清潔能源裝機17億千瓦,占比57.5%。
2030年、2050年、2060年,中國清潔能源裝機將分別增至25.7億、68.7億、76.8億千瓦,分別占比67.5%、92%和96%,實現能源生產體系全面轉型。
為實現這一目標,報告提出,需以集約化開發建設大型清潔基地為重點,重點規劃開發新疆、青海、內蒙古、西藏等地區18個大型太陽能發電。重點開發新疆、甘肅、蒙東、吉林等21個大型陸上風電基地,在廣東、江蘇、福建、浙江等7個地區開發海上風電基地。
此外,深入推進“三江流域”大型水電基地建設,重點開發西南地區的金山、雅礱江、大渡河、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等七大流域水電基地。
為實現碳中和,電網配置能力需大幅提升。
上述報告指出,中國清潔能源資源與負荷中心分布很不均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對電網結構和調節能力的要求,客觀上決定了中國要實現碳中和,必須加快形成以特高壓骨干網架為核心的全國清潔能源資源優化配置平臺。
中國67%水能、90%風能、80%太陽能資源分布在西部北部,距離東中部負荷中心1000-4000公里,只有融入大電網才能實現大發展。
上述報告指出,需加快建設以特高壓為骨干網架的東部、西部兩個同步電網,統籌西南大型水電基地和西北大型風電、太陽能發電基地開發和送出,實現清潔能源大規模安全高效消納。
西部電網包括西南電網、西北電網和南方送端電網,東部電網包括華北電網、華東電網、華中電網、東北電網和南方受端電網。
2030年,需形成東部“九橫五縱”、西部“三橫兩縱”電網格局;2050年全面建成中國能源互聯網;2060年,電網配置能源進一步提升。
目前,中國已建和在建特高壓工程32項,并網清潔能源裝機7.6億千瓦。
2016年3月,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由國家電網發起成立。官網顯示,該組織的宗旨是推動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