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蒂森克虜伯,很多人的印象一定是蒂森克虜伯電梯——通常這個品牌,只在高端的辦公樓內可以覓得其蹤跡,據坐過的人表示,“噪音小,速度快,簡直不要太爽”。
【圖】用了蒂森克虜伯電梯的辦公大樓(圖片來源:網絡)
但實際上,蒂森克虜伯并不只有電梯,而是一家有著150多年歷史,業務涵蓋鋼鐵、自動化、材料和工程等,稱霸全球的產業巨頭!只是近年來,隨著行業的不景氣,巨頭也不得不用盡一切手段求生——即使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招數:
就在今年5月,歐洲的疫情還相當嚴重時,就有消息傳出“蒂森克虜伯正在考慮出售其鋼鐵和船舶系統部門,同時希望發展其材料服務和工業零部件部門”。
那么下家究竟會是誰呢?有報道稱”該集團正與印度塔塔就鋼鐵制造業務合并事宜再次進行談判”——事實上,雙方曾經就在歐洲合資達成協議,但被歐盟委員會否決。此外還有傳言說“蒂森克虜伯還與瑞典的SSAB和中國寶鋼進行了討論,并且雙方都對其鋼鐵部門感興趣。”
這已經不是蒂森克虜伯近一年內首次“賣身”:早在今年2月,該公司“已同意將其電梯業務以172億歐元的價格售予Advent、Cinven和德國RAG基金組成的一個私募財團”,如無意外,業務的易手將在今年上半年完成。
半年不到的時間里,連續出售兩項王牌業務,不免得令人生疑:蒂森克虜伯究竟怎么了?下面我們就來扒一扒,蒂森克虜伯的前世今生。
蒂森克虜伯前史
1. 克虜伯,二戰期間的“鐵與火”故事
正如前文所言,這其實是由蒂森和克虜伯兩家企業合并而成的“巨無霸”。其一是1871年成立之蒂森公司,其二是于1811年成立之克虜伯公司,皆是鋼鐵廠。早于1980年代,兩家工廠已經開始有過合并之談判,并有過多次合作。
在德國崛起的過程中,克虜伯是軍工產品的主要生產商,為德軍設計及制造大量火炮,因此兩次世界大戰時,該公司總是處于風口浪尖之上。而蒂森,則一直為各國的汽車工業提供零部件和其他技術,如在意大利之都靈就設有工廠,提供汽車機械等技術。
【圖】李鴻章從德國引進的克虜伯大炮(圖片來源:騰訊)
雖然,這些大炮是服務于法西斯戰爭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戰爭可以極大地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克虜伯公司生產武器所積累的科技水平,為其日后在民用領域大放光彩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戰后,克虜伯一度作為“戰敗國”資產被盟軍接受,但很快,出于冷戰的需要,這些資產又被返還給克虜伯公司。戰后,在民用、工程機械以及其它相關專業領域,克虜伯所生產的產品也同樣令人驚嘆,而這一切,依然少不了其在鋼材生產方面所積累的強大技術實力:
輪斗式挖掘機、可下潛至馬里亞納海溝(約11000米深)的潛艇、直徑達100米的射電望遠鏡——都出自克虜伯制造。
【圖】克虜伯生產的100m口徑射電望遠鏡(圖片來源:網絡)
和克虜伯相比,蒂森公司似乎沒有那么光環耀眼,但這只不過是它低調、隱忍的一個表象而已:1953年,作為聯合鋼鐵股份公司的延續,蒂森冶金股份公司重新正式組建。
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蒂森公司已經成為歐洲最大的粗鋼生產商,在世界上則排名第五。1983年,蒂森鋼鐵公司從蒂森集團中剝離出來。
2. 強強聯合,鑄就鋼鐵巨頭
到60年代中期,克虜伯集團共欠下約10億美元的債務,想要幸存的唯一方法是將這個家族私有化的公司改組為一家股份公司——雖然這不符合德國“百年企業”的傳統,但為了企業能夠生存下去,變革不得不為。
到了上世紀80年代,由于全球經濟不景氣,蒂森和克虜伯都遭到了經營困難,合并似乎是一條可行之道——為了做到這一點,克虜伯公司分拆了其所有的經營活動,并重組為一家控股公司。1993年,克虜伯又成為一家上市公司。
1997年,克虜伯試圖收購其最大的競爭對手——蒂森公司,但迫于工人的抗議而暫時放棄。然而,蒂森同意合并企業的一部分鋼鐵業務。最終1999年,克虜伯和蒂森宣布全面合并,形成蒂森克虜伯股份公司,同時,它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鋼鐵制造企業之一。由于有著同樣深厚的底蘊,二者合并后可以繼續發揚公司傳承下來的優良傳統。
【圖】紀念蒂森和克虜伯合并的漫畫(圖片來源:蒂森克虜伯中國)
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蒂森克虜伯就開啟了漫長的轉型之路。當時,蒂森克虜伯意識到,隨著材料技術進步,以及新興市場將在未來二三十年內完成城鎮化,人們需要比鋼鐵更輕、也更結實的新型材料,未來對鋼鐵的需求將逐步縮減。
鑒于此,蒂森克虜伯開始進行戰略調整,縮減鋼鐵業務單元,擴展材料、機械零部件等領域。而當時,鋼鐵市場依然興盛。
但這些還不是最可怕的夢魘。金融危機的血洗使這個鋼鐵巨頭遭到重擊,原有的鋼鐵國際化擴張戰略難以為繼:巴西和美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呈現的經濟增速的反差,顛覆了蒂森克虜伯的原有計劃。
這兩座工廠成功的基礎是,巴西的人力、原料成本一直保持低位,而美國鋼材市場則持續繁榮。但好景不長,隨著巴西雷亞爾接連升值,和美國汽車城底特律的破產,這兩座合計投資120億歐元的工廠成為了沉重負擔。
【圖】美國工廠,蒂森克虜伯陷入困境的“罪魁禍首”之一(圖片來源:)
由于美洲鋼鐵部門的巨額資產減記,蒂森克虜伯不得不對外宣告2012財年成為公司歷史上損失最為嚴重的一年,虧損額達到50億歐元,它因此背負巨額債務。此外,它還陷入了一系列不光彩的官司中:在德國鐵路建設中因涉嫌操縱價格被罰款1.03億歐元,巴西工廠因污染被罰400萬歐元。
面對如此的爛攤子,當時的董事長舒爾茨(Ekkehard Schulz)被迫辭職。讓這家“150年老店”起死回生的重責,就落在了繼任者,來自西門子的赫辛根(Heinrich Hiesinger)肩上。他一上任,就開出了 “藥方”:
今天我們已經遠遠不只是一家鋼鐵廠。我們要擴大它所帶來的優勢,鞏固蒂森克虜伯多元化企業的地位,而工程學領域是其強項。
言外之意就是,蒂森克虜伯一直在轉變業務航向,從一個鋼鐵生產主導的企業變成一個資本貨物與服務企業,并著力于新技術的研發。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蒂森克虜伯這條大船,如何在避免翻船情況下成功掉頭,考驗新掌門人的智慧。
遠離鋼鐵,
能救得了蒂森克虜伯么?
首先,赫辛根就任蒂森克虜伯,就是一次“變革”:打破了蒂森克虜伯從內部擢選CEO的傳統,成為蒂森克虜伯第一個從外部過來的CEO。剛一上臺,就旗幟鮮明指出了“痛點”,正如他后來說的那樣:
有些產業已經不再增長了,尤其是在歐洲或美國這樣的市場。歐洲的鋼鐵需求不再增長了,因為大多數房子已經建好,每個家庭平均已經擁有兩三輛汽車。
【圖】赫辛根,蒂森克虜伯的“拯救者”(圖片來源:搜狐)
問題找到了,接下來就是解決方案:三年內,赫辛根來了個“大換血”:替換了40名總經理中的28人,減支6億歐元,對內部腐敗“零容忍”;出售民用造船業務,以及上文所言曾經斥巨資建造的兩家美洲鋼廠——寧愿割肉,也不再去填無底洞。
徹底退出美洲鋼鐵業務,極大減輕了蒂森克虜伯的財務負擔:2013/2014財年財報顯示,集團三年來首度實現盈利。這被多數媒體認為是蒂森克虜伯在戰略轉型中的一個里程碑。當年蒂森克虜伯實現凈利潤1.95億歐元,而上一財年則虧損高達16億歐元。
到2017財年,蒂森克虜伯徹底完成了南美洲的鋼鐵業務出售:總投資超100億美元的鋼廠作價15億歐元賣給了墨西哥鋼鐵巨頭特爾尼翁集團(Ternium),對當年財務造成一次性虧損近6億歐元的影響。但企業凈金融債務略低于20億歐元,較上一財年的35億歐元大幅降低,并擁有91億歐元的可用流動資金。
【圖】出售巴西鋼廠,意味著蒂森克虜伯告別美洲鋼鐵(圖片來源:)
與企業扭虧為盈相伴的,是蒂森克虜伯的“去鋼鐵化”:鋼鐵業務最高曾占到蒂森克虜伯營收的60%。自赫辛根掌舵蒂森克虜伯以來,經過七年轉型,鋼鐵業務目前只占其營收的25%!
原來,鋼鐵業務造成的損失,正在慢慢被其他業務彌補:電梯技術業務領域利潤在2017財年上半年同比增長8%至4.22億歐元,機械零部件業務領域利潤同比增長12%至1.76億歐元。同期材料服務業利潤為1.73億歐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6億歐元。
不過與此同期,由于全球鋼鐵價格的上漲,企業的鋼鐵業務似乎有“起死回生”的苗頭:2023年上半財年,企業鋼鐵美洲業務領域則增長1.9億歐元至5100萬歐元,實現扭虧為盈;歐洲業務上半財年調整后息稅前利潤增長400萬歐元至1.19億歐元。
但短期的小利,不能動搖蒂森克虜伯轉型的決心。正如赫辛根在總結集團轉型戰略時所言:
原材料市場以及受其影響的材料服務業務具有巨大且不可控制的波動性。因此,我們在戰略上更專注于擴大資本貨物相關業務和服務業務,由此產生更穩定的收入,實現盈利增長。
最后順帶提一下,早在蒂森克虜伯全面開始轉型前的2001年,企業位于德國的一家名為“鳳凰”的鋼廠就因經營不善,最終整廠出售給一家中國的民營鋼鐵企業,也就是后來成長為全國民營鋼企No.1的沙鋼。
2. 工業4.0+科技創新,噱頭似乎不如療效
當前數字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世界各國陸續出臺了相關戰略政策,加速工業數字化進程,如美國“國家先進制造戰略計劃”、德國“工業 4.0”戰略、法國“新工業法國”計劃、英國“高價值制造”戰略等。目標只有一個——將傳統制造業轉化成為智能制造業!
【圖】智能制造工廠(圖片來源:網絡)
而蒂森克虜伯,面對智能制造的挑戰,其轉型堪稱教科書的典范:將自身的業務分成了5個事業板塊——包括資本貨物相關業務(機械零部件業務、電梯技術業務、工業解決方案業務)、材料業務和鋼鐵歐洲業務。每個事業板塊又有若干的事業部、事業單元,每個事業單元又有它自己獨到的技術和產品。通過跨界創新,打通價值鏈上的各環。
這5個業務單元中,比較典型的業務是電梯技術業務。根據蒂森克虜伯2014-2017三年的財報,電梯業務占其調整后息稅前利潤將近一半份額,可謂是“下金蛋的母雞”——彼時尚未淪落到被出售的命運。
【圖】蒂森克虜伯電梯(圖片來源:官方微博)
說了這么多,蒂森克虜伯究竟是怎么轉型的呢?就是靠說起來最簡單,做起來最難的兩個字——創新!
首先需要介紹,“資本貨物相關業務”是一個美國術語,意為“工業中間品”。這是目前蒂森克虜伯營收和利潤的重要支柱。當蒂森克虜伯開始朝“資本貨物相關業務”轉型之時,每年在相關技術創新方面提高研發經費約10%,而電梯行業自然受惠良多。
毫無疑問,穩定性無疑是評價電梯極為重要的指標——時好時壞的電梯沒人敢坐,畢竟誰也不想被困在轎廂里連續幾個鐘頭。
但電梯的穩定性需要定期維護才能達到。那么如何判斷電梯維護的2015年開始,蒂森克虜伯與微軟合作,在微軟的Azure云平臺上推出一款名叫MAX的解決方案,主要用于電梯的預測性維護。
對于“云維護”的原理,赫辛根是這樣解釋的——其實就是利用大數據計算分析:
蒂森克虜伯在全球運行的電梯有120萬臺,數據通過電梯上安裝的傳感器上傳到云平臺,蒂森克虜伯從云端取得數據,再使用自己的技術分析數據。
除了電梯,汽車也是蒂森克虜伯核心業務。對其汽車轉向系統做了數字化改造后,每生產一個轉向器就有7000個數據采集點。比起過去只對其中的10個采集信息進行分析來判斷質量是否合格而言,采集7000個信息來判斷工藝質量顯然更為可靠——在常州的轉向器工廠,蒂森克虜伯就采用了這一“黑科技”。
【圖】蒂森克虜伯常州工廠(圖片來源:弗戈工業在線)
蒂森克虜伯常州工廠體現了“未來工廠”的樣貌:雖然機器人已經廣泛運用于常州工廠的日常生產中,但人作為問題解決者和決策者對現代“智造”的作用也尤為關鍵,因此在節點之間需要反饋、思考、改進的環節都配備了人工崗位。
對于人和機器的“各司其職”,常州工廠總經理Sebastien先生這樣理解:
蒂森克虜伯認為‘人腦是最寶貴的資產’,盡管我們掌握最先進的技術,在設計中國生產線的時候仍然保持了靈活度,與歐洲相比,在很多環節中用人仍然更加經濟,當需要產能擴張時,我們可以很方便地進行擴展改造。
即使是在“老本行”——鋼鐵領域,蒂森克虜伯也沒有停下創新的腳步,其中一項最為“大膽”的嘗試便是:用氫能煉鋼!
作為傳統的二氧化碳排放大戶,氫氣進入“氫能煉鋼”已經成為鋼鐵企業理想的技術應對手段。而去年11月11日——中國網民買買買之時,蒂森克虜伯正式啟動了氫能冶金的測試!
該項目中,氫氣由法國液化空氣集團(Air Liquid)從200公里外的氣源供應到現場,這是全球范圍內鋼鐵公司第一次在煉鋼工藝中使用氫氣代替煤炭!
【圖】輸運氫氣的管道(圖片來源:網絡)
蒂森克虜伯雄心勃勃地計劃:到2050年在鋼鐵生產過程中實現零碳排放,同年總投資累計將達到100億歐元。于是媒體紛紛稱鋼鐵行業正式踏入“氫能煉鐵”時代。
與避免溫室氣體的排放相比,更理想的方法是將它們回收利用。蒂森克虜伯開發的Carbon2Chem項目旨在將鋼鐵工廠的廢氣轉化為化工產品原材料,同時使得這些廢氣中的溫室氣體將不再被排放至大氣中,。
2021年9月,蒂森克虜伯Carbon2Chem項目就成功地應用了可將鋼廠廢氣轉化為合成燃料甲醇的技術,并成功生產出第一批甲醇。而在2024年1月,蒂森克虜伯已成功從鋼廠廢氣中生產出氨,這在全球范圍內尚屬首次。
【圖】克虜伯在德國的Carbon2Chem技術中心的(圖片來源:網絡)
不過再多的黑科技,似乎也無法解決蒂森克虜伯的“新問題”:近年來,企業的股價一直下跌,甚至在2021年7月直接導致“拯救者”赫辛根的去職。到了2024年8月,蒂森克虜伯甚至被“清理”出了德國DAX指數30家“最有價值企業”——雖然它是該指數的創立者之一。
【圖】2023年以來,蒂森克虜伯股價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圖片來源:網絡)
一系列的“敗績”:不禁使得人們有理由相信,蒂森克虜伯的種種轉型努力,真能拯救企業于水火中么?還是全面潰敗前的回光返照?
3. “老革命”碰到“新問題”:企業的新困境
2021年9月,蒂森克虜伯計劃將集團公司拆分為兩家公司:蒂森克虜伯工業公司(Thyssenkrupp Industrials)和蒂森克虜伯材料公司(Thyssenkrupp Materials),前者將負責電梯、汽車用品和工廠建設等幾大核心業務,后者將負責材料貿易、鋼鐵加工等業務。
與此同時,蒂森克虜伯同意與印度塔塔鋼鐵(Tata)合并旗下的歐洲鋼鐵業務。一旦成功,合并后的企業將成為歐洲的第二大鋼鐵企業,兩家集團各持合并后的公司一半股份。
【圖】合并的前景一度非常美好(圖片來源:網絡)
但是與塔塔鋼鐵的合并并沒有通過歐盟委員會的審核,2024年5月,歐盟否決了兩家集團的鋼鐵業務合并。并購失敗導致股價下跌,這進一步損害了投資者們的利益。
面對投資者的壓力,蒂森克虜伯也不得不放棄了分拆計劃。在這種境地下,希望突破經營困境的蒂森克虜伯,將破局之道瞄向了旗下的電梯業務,這才發生了本文開頭所言“三家瓜分蒂森克虜伯電梯”一幕。
實際上,和“半死不活”的鋼鐵相比電梯業務自始至終都是蒂森克虜伯集團中最為耀眼的版圖。
根據2024年一季度財報顯示,蒂森克虜伯息稅前利潤(EBIT)為5000萬歐元,同比劇降76.96%;其負債達71億歐元,較前一季度環比增加52%。其中,拖累整體業績的歐洲鋼鐵業務,虧損1.64億歐元,與前一季度相比,虧損額擴大2.64倍!
【圖】一系列“黑科技”也沒能拯救蒂森克虜伯的鋼鐵(圖片來源:界面)
但值得注意的是,蒂森克虜伯電梯業務的息稅前利潤為2.28億歐元,仍是集團最賺錢的業務,盈利能力明顯優于其他部門。據悉,該業務的市值約在170~200億美元之間,位列全球電梯制造第四位,僅次于美國奧的斯、瑞士迅達和芬蘭通力。
【圖】全球四大電梯生產商市場份額(圖片來源:網絡)
由此可見,想要解決集團所面臨的的困境,在分拆上市遇阻的情況下:賣出最吸金的電梯業務便成為蒂森克虜伯無奈之下的最優選擇——今年的新冠疫情,更使得這一選擇刻不容緩!
自3月新冠肺炎大流行以來,歐盟內鋼鐵需求已下降了50%。再疊加美國針對鋼鐵開征的25%關稅,歐洲鋼鐵制造商面臨著進退維谷的局面——2023年一季度,蒂森克虜伯已經虧損3.3億歐元左右,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現金流,只能徹底出售“下金蛋的母雞”了!
【圖】蒂森克虜伯羅特魏爾電梯測試塔(圖片來源:蒂森克虜伯中國)
但僅僅出售電梯業務,似乎還是無法給陷入泥潭的蒂森克虜伯“續命”:因而才考慮繼續出手鋼鐵業務。印證了一句簡單的道理——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現在問題是,一旦真的出售,寶鋼究竟有多大可能入主?讓我們先從蒂森克虜伯在華布局開始。
蒂森克虜伯“賣身”,
中企能否接手?
1. 蒂森克虜伯在中國的成長
蒂森克虜伯與中國的業務往來可以追溯至19世紀企業的初創時期。150多年來,雖然兩國政局都幾經動蕩,但業務往來一直沒有中斷過,而改革開放以來,企業更是與中國共成長。時至今日,蒂森克虜伯集團在華下屬30余家生產企業、合資公司和代表機構,員工近18,000人,2018/19財年在中國區總銷售額約32億歐元。
【圖】蒂森克虜伯與中國關系的見證(圖片來源:蒂森克虜伯官網)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除德國本土以外集團主要的戰略投資市場。蒂森克虜伯集團旗下的機械零部件技術、電梯技術、工業解決方案、材料服務等業務領域,在廣泛的領域內向中國市場提供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2003年,世界上第一條商業運營的磁懸浮軌道—上海磁懸浮列車線正式運營。蒂森克虜伯為此項目提供核心技術,以及磁懸浮列車整車、軌道線性電機、導軌開關等關鍵設備。
下面這張表格,簡要展示了企業在中國的產業布局:
【圖】蒂森克虜伯在中國業務布局(圖片來源:蒂森克虜伯官網)
時過境遷,現在中國的鋼鐵產量已經全球第一,涌現了一大批世界級鋼企,而老牌巨頭蒂森克虜伯遭遇困境,中國企業能否借機入主?——正如近年來中國大宗企業全球收購版圖一樣。
2. 寶鋼能否入主?真不好說
眾所周知,大宗商品不僅是經濟,更是政治。特別是鋼鐵這樣的國計民生行業,各國對外國資本的入主尤為“警惕”——之前蒂森克虜伯和塔塔合并的失敗正說明這一點。
蒂森克虜伯鋼鐵部門被傳出售之初,企業內部非常關注談判狀況,極為擔心鋼鐵部門將被廉價出售到國外。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寶鋼和SSAB都希望獲得多數股份,塔塔鋼鐵應該也有同樣的想法。如果被上述提及的三家鋼鐵企業收購了多數股份,那么這家德國最大的鋼鐵公司將落入外國手中。
寶鋼能否入主蒂森克虜伯還不好說,不過有一點是鐵板釘釘:鋼鐵行業在歐美是夕陽產業,中國鋼企走向世界的時機來到了!
國外企業因經營不善陷入生死邊緣,這時中國企業果斷出手,扮演了“鋼鐵俠”的角色,挽救了企業,也挽救了背后的千千萬萬個家庭,乃至一座城市的經濟命脈。例如,在塞爾維亞鋼廠瀕臨絕境的時候,是中國河鋼扮演了鋼鐵俠的角色,不但拯救了這家企業,也譜寫了兩國關系的一段佳話。
【圖】一家鋼鐵廠,背后是千萬人的生計(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獲得國外鋼企的技術和市場,國外企業也獲得中國企業資金的支持,攜手合作,一起賺國際市場的錢。下面的這張表格,總結了近年來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重大鋼鐵項目:
【圖】近年來中國對外投資鋼鐵項目(圖片來源:北極星網)
可以相信,這張表格未來一定會加長,再加長:近年來,全球鋼鐵消費總體呈現緩慢增長的態勢,但局部區域的消費潛力大,其中,“一帶一路”沿線的東南亞、中東等地區將是鋼材需求增長的主力。這意味著中國鋼鐵企業“走出去”依舊大有可為。
參考文章
相關文章:
(本平臺"常州精密鋼管博客網"的部分圖文來自網絡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技術信息。我們尊重原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出處望請諒解,敬請聯系主編微信號:steel_tube,進行刪除或付稿費,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