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工業化之路
德意志民族是很晚才開始搞工業化的,英、法完成工業革命時,德國還是個農業國。德國人進入工業化后也經過與今天中國類似的“山寨階段”:向英、法學習,偷人家的技術,仿造人家的產品。
為此,英國議會還特別在1887年8月23日通過對《商標法》的修改,要求所有進入英國本土和殖民地市場的德國進口貨必須注明“德國制造”。“Made in Germany”在當時實際上是一個帶有侮辱性色彩的符號。
德國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初,大學的科學研究是與生產領域完全脫節的。盡管那時“世界科學中心”在德國,但是美國人很聰明,他們在德國拿到學位回國后,不是一味地跑到大專院校里做研究工作,而是進入到市場里去辦企業。
19世紀90年代初,德國科學家跑到美國一看,發現美國工業品的科技含金量最高,這才明確提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針,并開始大力促進應用科學的發展。
由于德國有基礎科學上的雄厚根基,很快就建立起科學理論與工業實踐之間的聯系,從而在半個世紀時間里將世界一流的科學家隊伍、工程師隊伍和技術工人的隊伍結合在一起,領導了“內燃機和電氣化革命”,使德國工業經濟獲得了跳躍式的發展。
此后,德國的機械、化工、電器、光學,直到廚房用具、體育用品都成為世界上質量最過硬的產品。
“德國制造”成為了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德國最有名的公司,幾乎都是從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它們直到今天都維持著世界性的聲譽。
珍視“身后名” 不貪“眼前利”
德意志不是個“喜新厭舊”的民族,德國人喜歡有經歷的東西,有歷史記憶的東西,有文化記憶的東西。我認識一位德國教授,他家里現在還有上個世紀60年代生產的木頭箱子一樣大的電子管收音機,由于質量好,照樣在用。
我問他,“你還用這么老的東西?”
他說,“是呵,我一看到它,就想起我幼年時發生在這收音機旁的故事,對我來說,這可是比什么都要珍貴的啊!”
德國人生產的圓珠筆摔在地上10多次,撿起來依然可以用。德國建造的居民住房120年也不會倒,就是被戰火摧毀了,德國人也一定要按原樣將其重建起來。
有一張關于德國建筑物的照片,名叫“不變的德國”,展現的是二戰以后德國人修的房子,完全是中世紀式晚期巴洛克時代和洛可可時代的風格。
一個人身上只做一次生意
德國的產品不打價格戰,不與同行競爭,一是由于有行業保護,二是由于價格并非決定一切,打價格戰可能會讓整個行業都陷入惡性循環。德國企業是要追求利潤,但是只要能保證基本利潤,有錢可賺,德國人并不是那么貪得無厭、無休止地追求利潤的,而是要考慮更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因此,德國人寧愿“在保證基本利潤的同時,讓部分利潤轉化成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更加完善的服務”。
我曾在柏林與一家菲仕樂鍋具店的經理聊過天,我說:“你們德國人造的鍋可以用上100年,因此每賣出一口,實際上也就丟失了一位顧客,以后人家不用找你了。你看人家日本人造的鍋,用20年就到頭了,顧客每20年就得再找他一次。仔細想一想,你們劃得來嗎?你們為什么要把東西搞得那么結實呢?把它的使用期搞短一點,你們不是可以賺更多的錢嗎?”
這位經理這樣回答我:“哪里的話,所有買了我們鍋的人都不用再買第二次,這就會有口皆碑,就會招來更多的人來買我們的鍋,我們現在忙都忙不過來呢!我們這家廚具廠,是二戰后從過去的兵工廠轉產過來的,前后也不過幾十年時間,就賣出1億多口鍋了,你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少人口嗎?快80億了,還有70多億人口的大市場在等著我們呢!”
你看,德國人的想法不一樣,他們營銷戰略的路數也與眾不同,一筆生意,在你身上一輩子就做一次,讓你說他的東西好,這就會感染到另外一個人,這個人再去做他的顧客,然后再感染第三個人,人家干的是這個事。
德國不相信物美價廉
“德國制造”的優勢并不在價格上,連德國人自己都承認“德國貨就是物美價不廉”。你跟日本人可以談價格,但你跟德國人談價格,一刀都砍不下來。德國人甚至不承認有“物美價廉”這回事。“德國制造”的優勢在于它的質量,它解決問題的專有技術,它優秀的售后服務。
德國企業發展的一般產品都是具有世界領先水平、高難度,別國一時無法制造出來的產品。德國30%以上的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都是沒有競爭對手的獨家產品。德國人生產的工業制造品,大到挖地鐵的掘進機,小到文秘工作中的訂書機,從質量上講都是世界第一。
你知道嗎?蘭州黃河鐵橋的售后,德國人做了100年
中國蘭州的黃河鐵橋被稱為“萬里黃河第一橋”。這座橋是1907年4月—1909年8月由德國泰來商行承建的,由德國工程師德羅擔任現場總監。根據中德雙方的合同,對材料運輸、鐵橋施工、質量保證、付款方式、驗收程序都作了極為嚴格的規定。從橋梁完工之日算起,保固期為80年,其間如有損壞,由泰來商行負責賠修。
自1989年以來,德方便開始關注這座橋的使用情況,并多次提出維修計劃。2009年德國人又跑來說:“這座橋必須停止使用,因為根據德國的規定,任何橋梁的使用期不得超過100年。現在造橋技術高得很,沒有必要冒這個險。你們蘭州人如此喜愛這座橋,那好辦,那就由德方免費為你們維修一次,以后將它作為‘橋梁博物館’保留下來。”
“橋梁博物館”與使用中的橋梁有什么差別呢?一旦橋梁被定性為“橋梁博物館”,橋上就不能再走任何機動車輛,人還是可以在上面走的。因此,這座“萬里黃河第一橋”今天成了蘭州人民的一條步行街了。
兩年前我到蘭州,一位當地領導告訴我:“當年德國人還在這座橋的旁邊建了一座倉庫,里面準備了在80年保固期內可能維修時所需的部件,這座倉庫現在還在。”人家德國人是言而有信的,80年間的事情都為你想好了,這就是他們的售后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