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
以“苦干實干”“三老四嚴”為核心的石油精神、以“求真務實、精細嚴謹、家國情懷”為主要內涵的石化傳統,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們要繼承發揚老一輩石油石化人永遠聽黨話、跟黨走的堅定信念,始終把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貫穿于公司改革發展穩定的全過程。 鐵 人 王進喜 中國石油工人的光輝典范 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 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楷模 中華民族的英雄 鐵人精神 王進喜 苦難鑄就堅毅 1923年10月8日,王進喜出生于甘肅省玉門市赤金堡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父親給他起名王進喜,希望他歡歡喜喜去上學,學到本領后重整家業。1929年,玉門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災荒。為了活命,年僅6歲的王進喜用一根棍子領著雙目失明的父親沿街乞討。 艱苦的油田生活 1950年春,王進喜通過考試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鉆井工人。從1950年春到1953年秋,王進喜一直在老君廟鉆探大隊當鉆工,他勤快、能吃苦,各種雜活搶著干。他說:“黨把我們當主人,主人不能像長工那樣磨磨蹭蹭、被動地干活。”1956年4月29日,王進喜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是他人生旅途的一個里程碑。 “鐵人精神”創紀錄 1960年4月29日,在1205鉆井隊準備往第二口井搬家的過程中,王進喜右腿被砸傷,但他仍堅持在井場工作。由于地層壓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時發生了井噴。危急關頭,王進喜不顧腿傷,扔掉拐杖,帶頭跳進泥漿池,用自己的身體攪拌泥漿,最終制服了井噴。在第一次油田技術座談會上,余秋里號召4萬會戰職工:“學鐵人、做鐵人,為會戰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 傳承“鐵人精神” 王進喜從一名普通的工人,成長為我國石油工業戰線上的模范先進。他不畏苦難,一次次克服惡劣的環境,在技術條件落后的時代,用原始的工具和血肉之軀,打出大慶第一口油井,創造打井記錄。他心懷家國,以小我鑄就大我。“鐵人精神”展現了中華民族兒女迎難而上、勇于挑戰的個性,為中國結束“洋油”時代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無“小我”,自己吃苦,心甘情愿為人民付出,捐出自己全部的補助,為工人送料運糧,從小事做起,反映了他身上質樸的奉獻精神。 -王進喜- - END -
王進喜9歲那年,父親王金堂被強迫服勞役,為軍閥馬步芳建羊毛廠。王進喜讓父親坐在牛車上,趕車把羊毛送到百里之外的酒泉。為了掙錢給父親治病,王進喜和幾個窮孩子一起到虎狼出沒、氣候變化無常的妖魔山給地主放牛。1938年,王進喜進舊玉門油礦當童工,年齡雖小,卻干著和大人一樣的重活,還經常挨工頭的打罵,但他不甘屈辱,奮起反抗。王進喜常因反抗而受懲罰。
入黨不久,王進喜擔任了貝烏5隊隊長,帶領貝烏5隊在石油工業部組織的以“優質快速鉆井”為中心的勞動競賽中,提出了“月上千,年上萬,祁連山上立標桿”的口號,創出了月進尺5009.3米的全國鉆井最高紀錄。10月,王進喜到新疆克拉瑪依參加石油工業部召開的現場會。余秋里部長、康世恩副部長把一面“鉆井衛星”紅旗頒發給他。貝烏5隊被命名為“鋼鐵鉆井隊”,王進喜被譽為“鉆井闖將”。
“鐵人精神”是當年大慶石油工人的雄偉氣概的寫照,更是指引今天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學習鐵人精神,繼承鐵人遺志,“鐵人精神”將一代代傳承下去。
來源:網絡